《星云大师全集》365册,共3000余万字、12大类、5万条目。有评价说:“365册《星云大师全集》的出版,等同为‘人间佛教’定位,构成‘人间佛教学’,成为一宗法门,统摄古今一如、事理融和、空有不二、教观双美,让佛法的真义回归到佛陀本怀。不仅是佛教界之盛事,也是全人类的至圣宝典。”
星云大师开创的台湾佛光山道场以弘扬“人间佛教”为宗风,树立“以文化弘扬佛法,以教育培养人才,以慈善福利社会,以共修净化人心”的宗旨,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、5所大学、9所美术馆、26所图书馆、12所书局、50余所中华学校、16所佛教丛林学院;相继创办育幼院、佛光精舍、慈悲基金会,设立云水医院、佛光诊所;并与福慧基金会于大陆设立佛光中小学和佛光医院数十所,育幼养老、扶弱济贫,对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和当代复兴作出了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。
从佛光山有形道场的建设,到365册全集的出版,呈现出“人间佛教”由实践探索已推进至理论总结。什么是“人间佛教”?星云大师说:“佛光山推动‘人间佛教’,什么是‘人间佛教’呢?佛陀出生在人间、修行在人间、成道在人间、弘法在人间、说法在人间,所以佛教就是‘人间佛教’;凡是佛说的、人要的、净化的、善美的、有助于增进幸福人生的教法,都是‘人间佛教’。”
星云大师今年91岁,出家近80年,弘法60余载,毕生致力于弘扬“人间佛教”。他认为自己一生所行之事,皆以“人间佛教”为宗旨:“‘人间佛教’不但早在我心里,在我的行事里,也时时在我的信仰之中。”他说:“过去的佛教给人的印象是山林的、寺院的、出家人的、老人的、消极的、出世般的佛教……今后,我们要从山林走向都市,从寺庙推动到家庭,从僧侣扩大到信众,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,这是‘人间佛教’的精神,也是佛陀的本怀。”
星云大师认为,佛教发展千年,曾有过“路线错误”,即佛教不往都市发展,却到山林里去了,失去了都市人的支持。佛教要与民众信仰相关联,与百姓生活相打通。佛光山为此成立了文化推广机构,如电视台、美术馆、出版社、杂志社、报社等;提倡体育弘法、运动教化、梵呗弘法;推广佛化婚礼暨菩提眷属祝福礼。
星云大师说,佛教不仅讲爱,更将爱升华为慈悲,而真正的爱要互相谅解、信任、体贴与赞美。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广场前,排列着8座塔,分别称为一教塔、二众塔、三好塔、四给塔、五和塔、六度塔、七诫塔和八道塔。佛陀纪念馆不仅有邮局、银行,还有星巴克咖啡、素食超市……人们在轻安自在中就学会了三好、四给、五和,寓教于乐,弘法于喜。星云大师说:“真正的信仰是发扬‘人间佛教’信仰的精神,要能牺牲、奉献,实践弘扬佛法、普度众生的菩提道。‘人间佛教’就要发菩提心,能发菩提心才是‘人间佛教’;所以要行佛,不要光是求佛、拜佛,行菩萨道才是真正佛陀‘人间佛教’的精神。”佛法首先要人懂,然后才能去践行。佛光山提倡“三好运动”,即做好事、说好话、存好心,将传统佛教的“三业清净”转化为更为明白具体的语言。提倡奉献的人生就是要“四给”:给人信心、给人欢喜、给人希望、给人方便。践行这些,就能建立“五和”的人间净土,即自心和悦、家庭和顺、人我和敬、社会和谐、世界和平。
佛教在现代社会如何适应并转型,这是两岸佛教界面临的同样问题。星云大师正率领着佛光山教团,推进着这一伟业。